長者物理治療
長者物理治療以長者的身體功能及安全為核心,物理治療師根據長者的年齡相關變化、慢性病史、用藥狀況與跌倒風險進行專業評估,並為長者設計個人化復康方案。目標是協助長者提升下肢肌力與平衡、改善步態及關節活動幅度、降低跌倒受傷風險,並逐步恢復自理能力,獨立處理日常生活需要。
治療結合功能性運動治療、手法治療及儀器治療,混合多元化治療,加快康復速度。康復進度以臨床評估作為基礎,有系統地安排及追蹤老人如何增加肌肉及設計老人下肢肌力訓練方案,BeHealth 同時提供安全及舒適環境進行復康治療。
長者常見問題與成因
若發現長者步態不穩或經常乏力,可先從老人拉筋運動與老人下肢肌力訓練的基礎動作檢視入手,再按康復進度及最新評估結果逐步加強訓練。
常見長者功能問題 | 潛在影響 | 成因 |
---|---|---|
站立不穩、易跌倒 | ● 增加跌倒風險 ● 對活動產生恐懼 ● 出現社交退縮 | ● 下肢肌力不足(股四頭、臀中肌) ● 身體平衡、協助及空間感知差 ● 踝關節平衡策略弱 ● 視力退化 ● 藥物副作用 ● 直立性低血壓 (例子:蹲下站起來頭暈) |
步態拖步、步幅小 | ● 行路效率下降 ● 容易絆倒 ● 容易疲勞 | ● 髖屈肌與踝背屈肌無力 ● 髖伸展不足 ● 關節僵硬 ● 平衡欠佳 ● 怕跌心理、耐力下降 |
起身困難 / 動作僵硬 | ● 轉移能力下降 ● 依賴貼身照顧 | ● 股四頭與臀肌無力 ● 踝背屈受限 ● 髖 / 膝活動度下降 ● 肌肉緊繃及疼痛 ● 起身動作策略不佳 |
膝部壓力大或疼痛 | ● 活動受限 ● 下肢強化受阻 | ● 膝內外翻對齊不佳 ● 臀外展 / 外旋肌無力 ● 股四頭與腘繩肌力量失衡 ● 足弓塌陷 ● 體重過重 |
下背不適 / 駝背傾向 | ● 姿勢控制不佳 ● 步態不穩 ● 反覆疼痛 | ● 髖屈肌緊 ● 胸椎活動度不足 ● 核心與背伸肌弱 ● 久坐與不良坐姿 ● 骨質疏鬆相關變化 |
術後 / 骨折後功能退化 | ● 延遲恢復 ● 二次受傷風險 | ● 休養導致肌力下降與體能退化 ● 疼痛與腫脹 ● 醫生指示的負重限制 ● 對活動產生恐懼 |
長者如何增加肌肉?4大物理治療方法
長者藉著增加肌肉量,以保護及支撐身體,而增肌並非靠單一方法;物理治療師會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設計多元化及功能性的治療方案,於安全情況下進行鍛鍊,因應身體能力循序漸進,逐步強化肌肉,恢復身體機能及活動能力,可獨立處理日常生活。整體規劃亦可因應需要加入老人肌力訓練方案,以分階段及可追蹤為目標,讓進度清晰可見。
漸進阻力訓練(PRT)
根據身體狀況及評估結果,選用合適的彈力帶、治療用負重或器械,設定合適的組數、次數與主觀用力感;動作品質穩定後,小幅增加負荷以促進肌力與肌耐力提升。此階段同時回應老人如何增加肌肉的實際需求,並把訓練轉化為日常功能。
強化功能動作
模擬日常任務,如坐起身站立 (STS)、踏步箱、提物與轉身;以正確力線與節奏把肌力轉化為可用功能,提升起立、行走與上下樓能力。
步態與平衡再訓練
透過變速行走、方向改變、障礙跨步等任務,搭配平衡分級 (雙腳站 → 半前後站 → 單腳站),強化神經肌肉控制並降低跌倒風險。
工具與輔助治療配合
視乎情況使用手杖、四腳杖或步行器;更可搭配電刺激 / 熱療等輔助治療,減少疼痛、提升肌肉活化及訓練耐受度;隨能力進步逐步降低外部依賴。
治療特點

註冊物理治療師主理

清晰定立不同階段目標

結合手法治療+功能動作訓練

非入侵性、非藥物治療
長者物理治療步驟

Step 1
物理治療師檢查及評估
了解病史及分析功能量表,檢視步態、平衡及肌力狀態

Step 2
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根據評估結果制定訓練重點,配合人手或儀器治療,達到最佳效果

Step 3
定期跟進及分階段強化方案
以量化指標檢視成效,視反應調整強度與目標
長者物理治療常見問題 FAQ
1. 在香港,長者接受物理治療一定要醫生轉介嗎?2025 年修例後怎樣安排?
根據 2025 年通過的修例,一般病人在特定情況下,可直接尋求物理治療師服務,無需醫生轉介(Direct Access)。需符合以下任一條件:
– 過去 12 個月內曾獲註冊醫生或註冊中醫師診斷該健康狀況,並可提供相關紀錄(如門診/覆診/出院文件)。
– 屬官方臨床指引認可的健康狀況(如部分常見肌肉骨骼問題),可直接求助;目前範圍較窄,日後或會擴大。
– 經專職醫療管理局同意的緊急或其他特殊情況,細節載於專業守則。
2. 第一次初診評估會做些甚麼?
治療師會進行病史及風險分析、關節活動度與肌力檢查、步態 / 平衡測試與功能量表;常見的「 30 秒坐起身站立測試 (STS)」 用於評估長者下肢力量與耐力,並作為日後追蹤進步的客觀指標。
3. 第一次長者物理治療通常會做甚麼?需要準備什麼?
建議穿著寬鬆衣物,易於活動;帶備過往醫療記錄及藥物清單。一般流程包括:檢查及評估病情、了解過往病歷、物理治療師即場示範與訓練 (如 STS、踏步、步態與平衡訓練) 、設定負荷與安全指引、按患者反應即時調整。
4. 長者有高血壓 / 糖尿等慢性病,如何「安全增肌」?每週做多少次較合適?何時見效?
根據醫生指令及治療師監測下,多數長者都可以進行阻力訓練。建議每週至少 2 天肌力訓練,配合有氧與平衡練習;強度以能維持正確動作品質為原則。一般數週內可感到體力與穩定度改善,持續 8–12 週更為明顯 (實際效果因人而異)。
5. 拉筋應該做多久?活動前做動態還是靜態伸展較好?
每日拉筋 5–10 分鐘可減少僵硬、提升活動度;活動前以動態拉伸較合適,活動後或日常保養以靜態拉伸為主,每次維持 20–30 秒、不應感到痛。
6. 有骨質疏鬆可以做肌力訓練嗎?哪些動作需要避免?
可以,建議在專業監測下進行;原則為循序加重與安全力線。避免誇張的脊椎前彎與扭轉 (如大幅前屈摸腳尖),多採用背伸、核心穩定、全身負重等方式並留意控制姿勢。
7. 髖部骨折或做完手術,何時開始復康較好?有甚麼注意事項?
一般提倡早期活動:根據醫生指令,並穩定度許可下,應盡早開始疼痛 / 腫脹管理、溫和關節活動、循序負重與步態再訓練;同時嚴格遵從負重限制及防跌策略,由物理治療師按階段調整。
8. 甚麼情況需要先看醫生,再考慮物理治療?
如出現嚴重創傷後劇痛或無法負重、持續夜痛伴發燒、進行性神經症狀 (麻痺、無力、大小便失禁)、突發嚴重腫脹或功能喪失等,應先求醫;由醫生排除危急或需醫療介入的狀況後,再按情況安排物理治療。